寬闊筆直的道路兩旁,一片片平整的麥田向遠處綿延,田間道路、硬化溝渠縱橫交織……馬村鄉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,道路通暢、田塊規整、環境優美,微風吹過,麥浪滾滾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補齊了農業基礎設施短板,還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,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。
近年來,馬村鄉深入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按照“因地制宜、統籌兼顧、集中連片、整村推進”模式,建成高產穩產、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2.8萬余畝,為農業發展、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。今年,馬村鄉趁勢而上,加強統籌規劃,與北大倉公司合作,在湖西蔡、張王莊、前姚、板張、綽陳、范臺6個行政村啟動0.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,帶動全鄉農業產能整體提升。
走進馬村鄉前姚村園藝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,只見一望無垠的小麥正進入籽粒成熟期,放眼望去,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??粗S收在即的場景,園藝場負責人華旱偉感慨地說,“糧食豐產,得益于當地黨委政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舉措。”
糧田變良田,豐產又豐收。馬村鄉黨委副書記、鄉長馮小倩介紹,“高標準良田的糧食產能畝均提高60公斤以上,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土地租金每畝增加100元到120元、每畝作業成本均降低100元左右、農作物增收120元以上。通過幾個數據綜合疊加,畝均可以增收300元左右,為廣大農民致富拓寬了渠道、奠定了基礎。”“田成方、林成網、溝相通、路相連、旱能澆、澇能排”,同時借助水肥一體化技術、無人機作業、專業化農機設備等,讓種地不再是費時費力的苦差事,也是近年來馬村鄉立足高標準農田建設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底氣。
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,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夯實“新底盤”。通過打造高標準農田標線,全力推動“小田”變“大田”、“碎田”變“整田”連點成片,整體推進。既保證農民增收過線,強化服務意識,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,向農戶提供統測、統配、統供、統施“四統一”服務,減少了化肥使用量,減輕了農民負擔,更實現了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。
馬村鄉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,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,深入實施“兩區四帶十園”特色產業規劃,新增羊肚菌、金銀花、優質紅薯、金絲皇菊、菌菇等特色產業面積超1萬畝,各類種植基地總面積超2000畝,年總產值達10億元。按照“規?;?、產業化、組織化、標準化”要求,大力發展優質、高效、生態、綠色、有機農業,努力打造“一村一品、庭院相連”的發展格局。目前,任橋金絲皇菊、放磨店金銀花、灣王的羊肚菌、郭莊的小香菇等特色農產品年產量達10萬噸,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、農民增收。